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李中
一邊是民間融資有法可依走向陽光合法化,一邊是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融資越來越便捷,已滿“五周歲”的溫州小額貸款公司面臨承壓
這是一段堪稱亢奮式的發展。
2008年,溫州的小額貸款公司開始試點。“已開業的44家小貸公司,已經成為溫州小微金融領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溫州市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秘書長魏元喜說,伴隨著小額貸款公司的誕生和發展,盡管遇到不少困難,但是溫州的小貸公司堅定地走了下來,并且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前進到2014年,本月《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的施行讓民間資融合法化,銀行降低門檻去搶灘向來被忽略的小微企業,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相比之下,小額貸款公司“只貸不存”的運營模式面臨挑戰。在腹背受敵的競爭態勢下,未來的小貸公司將何去何從?
上周三,由溫州市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發起的小額貸款公司五年發展規劃研討會上,業內人士開始探討小貸公司的“下一個五年”。
期待政策突破:
生意不怕競爭,就怕待遇不公
“業務創新余地實在太小。”研討會上,甌海恒隆小額貸款公司總經理黃建勤直言,生意不怕競爭,就怕待遇不公。
在他看來,現有的政策對小貸公司約束過多,導致小貸公司難以施展拳腳,發展緩慢。主要表現在不能吸收存款,不能拆借資金,負債率受限制。
“一個普通工商企業沒有負債率的上限約束,只要有人愿意借錢就行。”他說,個人放貸成本低,溫州民間資本管理條例出來后,小額貸款公司優勢幾乎喪失殆盡。
更讓黃建勤覺得“不公”的是,按照政策定性,小額貸款公司是新型金融組織,而非金融機構,這意味著有著銀行監管標準,卻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名分。
這樣的尷尬定位,無疑阻礙了小額貸款公司的長遠發展。這意味著小額貸款公司享受不到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融資和運營中的優惠待遇,它所需要繳納的稅項遠遠高于其他金融機構。
種種“不公”待遇引來與會小貸公司負責人吐槽,也讓當初那些熱情洋溢的老板們開始有些失望,5年過去了,政策并沒有調整,甚至有人開始后悔當初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申請的牌照,現在卻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這是一個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當前小貸款公司的靈活運行模式優勢正在消失。”溫州市金融研究院王小鋒博士認為,金改以來,銀行放貸門檻在降低,開始重視之前被忽略的小客戶。互聯網金融風生水起,而小額貸款公司又不能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小貸公司的收益率縮水將會是趨勢。
經營保本色:
信貸路線劍走偏鋒,依然有優勢
對當年神速崛起的小貸公司而言,更快的放貸運行速度,更低的門檻,戳中的是其他金融組織對小微企業忽視的痛點,小貸公司也被外界賦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探路石。
如一筆貸款幾個小時便可辦理,拿沒有房產證的房子來貸款,一般銀行不給貸,但只要通過國土、規劃和房管部門了解,證明房子確實是貸款人所有,許多小貸公司就有可能給予貸款。
“小貸款公司走的是劍走偏鋒的信貸路線,依然會有獨特的優勢。”鹿城捷信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金浠看好小貸公司未來發展,“眼下其實不光“三農”和小企業貸款需求多,靈活的放貸形式讓很多個體工商戶上門求貸。”
研討中,展望小貸公司未來發展之路無非是兩條:一是繼續“編外求生存”,一是耐心等候“轉正那一天”。誰都知道后者的意義,但也有人是前者的擁躉,溫州市金融辦人士葉謙就是其一。
“小額貸款公司眼下應保持民營性質,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急著想轉制銀行。”葉謙認為,當年獲批小額貸款公司自有它市場合理存在的需求,打破了農村金融領域的壟斷供給,成為未來多元化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就看你在業務定位上、在利率和服務上有沒有特色,何況目前村鎮銀行在運行中存在諸多體制障礙,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好。
同樣,王小鋒并不認為轉型銀行是未來小貸公司的唯一出路,相反會帶來一些弊端。
在他眼中,即使改制了,由于銀行控股,其經營思路和服務對象也可能換位,難以擺脫銀行傳統信貸制度的路徑依賴,有可能將資金需求短、頻、急,信息不對稱的小微企業和農戶排除在門外。
王小鋒建議,未來小貸公司應該把握好自己的生存空間。和正規的金融機構相比,小貸公司有地緣和人緣上的優勢,可以克服信息不對稱,而且擁有靈活的借貸條件,較好地滿足個體戶和小規模農戶對資金需求小而分散的特點,再說金融作為經濟之本,改革需很長過程,與其在這個過程中其翹首等待,還不如腳踏實地先做好自己的事。
業務要創新:
不走尋常路,搶得市場先機
“道路坎坷,前途光明。”這句勵志的話用在小貸公司身上似乎有點不受用。
作為“游離”于金改之外的小貸公司,許多小貸公司負責人開始抱怨現有的政策沒有為小貸公司指明發展方向,只是2008年銀監會和央行發布的《關于小貸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試點5年來一直未調整,這讓他們一時看不到前途。
“現在就很需要一個方向性的東西,最起碼在小貸公司的試點路上有盞指路明燈。”黃建勤說出許多小貸公司共同心聲。
與會不少專家認為,盡管當前困難頗多,但小貸公司這種新型的金融組織在未來依然大有用武之地。以前銀行和民間借貸之間有一個斷層,金融風波的發生,就是缺少小微金融機構和小微信貸不發達有關,發展小貸公司就是彌補這個斷層,這是國家給的最明確指路明燈,具體的路還要靠自己去走,去摸索。
不少專家認為,當務之急不是觀望和抱怨,而是盡快在這個斷層帶中打造小貸公司獨特的發展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融資渠道和放貸業務的創新。
“未來可以在小貸公司收益權的證券化中有更多的創新。”與會的溫州大學金融研究院繆心毫博士透露,目前深圳和重慶已經在操作,溫州完全可以借鑒。
據其介紹,深圳將小額信貸資產收益權在地方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到期由小貸公司回購。這是地方政府給小貸公司“補血”的最新嘗試,一方面可解決小貸公司的資金困境,也使社會閑散資金尋找到既安穩又高收益的出路。
“同時,作為非金融機構,在不觸及政策紅線的前提下,可以和其他法人公司一樣,發行合伙私募、私募債等也是小貸公司的融資渠道的選擇。”繆心毫認為小貸公司未來發展之路上,應該在融資上有更大膽的嘗試。
不可否認,現在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小貸公司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出于成本考慮,只能選擇利率較高的客戶,這就積累了相當的風險,從這幾年不斷增多的小貸公司涉訴案件看,業務創新顯得迫在眉睫。
“未來的信貸市場勢必競爭激烈,誰能邁出第一步,就能搶得先機。”王小鋒認為,未來小貸公司在業務創新上可嘗試不走尋常路,如以經營權、股權或以有價票證為質押;可以公司+農戶、農戶+基地生產性擔保貸款等靈活運用各種貸款形式去爭取更多的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