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英大金融》 作者:顧京圃
集城鎮化、“三農”發展和擴大內需等重任于一身的縣域經濟發展,將成為中國經濟第二次騰飛的主引擎。而金融行業解決好小微企業(包括農戶)融資難題,是支持城鎮化、推進“三農”發展和擴大內需關鍵所在。
小微融資關乎未來
小微企業解決了城市75%以上就業人口的就業問題,貢獻了約55%的稅收、60%的出口、84%的創新、68%的專利。城鎮化中農業生產、農戶發展及富余勞動力吸納,都離不開小微企業發展。經濟發展離不開三大生產要素:土地、人力和資金。三大生產要素缺一不可。因此,小微企業的融資關乎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城鎮化的未來。
在目前國內經濟形勢下,生存最艱難的就是小微企業和農戶。通常情況下小微企業的資金被其上下游的大企業占用,對小微企業和農戶而言,在資金生態鏈上他們是弱勢群體,因此獲得資金一直就難。小微企業即使在社會整個資金鏈寬松的情況下,由于大企業對其形成的資金占用,日子就很難過,而資金鏈一旦收緊,就會面臨危機。
從全社會層面考慮,小微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不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問題,還是一個社會發展問題,關乎就業、稅收,甚至是市場創新。推動小微企業的發展,就是推動社會發展,就是為城市人口的就業解決問題,就是為稅收解決問題。小微企業善于創新、敢于創新,是城鎮化的重要組成因素,甚至是社會發展的未來。
值得借鑒的是,在法國、美國、韓國、日本等國,政府都設立了小企業局為小企業撐腰,遇到大企業侵占小企業權益的,就要想辦法幫小企業解決問題。銀行貸款遇到問題后,政府小企業局也會替小企業維護利益。經濟發達國家尚且如此,中國也應從政府機構和銀行管理、扶持上下功夫。
信貸文化成融資瓶頸
導致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核心在于銀行信貸文化觀在三個方面存在著認識上的問題。
首先是抵押和擔保問題。目前銀行信貸文化往往忽視第一還款來源即企業的經營狀況,更多關注抵押物和擔保人,也就是以第二還款來源作為主要還款來源。銀行的規章制度建立在保證自身的利益不受損失的基礎上,過度偏好于以抵押和擔保來保全自身的經營風險。大企業因為有抵押和擔保,融資就更便利,而缺乏抵押擔保的小微企業自然出現了融資難。
其次是嫌貧愛富問題。傳統的銀行信貸文化普遍存在嫌貧愛富現象,主要表現為:客戶窮,銀行躲得很遠;客戶有錢,銀行會上門貸款;客戶在銀行存款,銀行會給貸款。資金只要經過銀行這只手,就要收手續費,收利息。甚至出現“殺雞取卵”的行為,比如企業遇到困難時,銀行就會馬上逼著企業趕緊還貸。在這種普遍存在的銀行信貸文化環境下,大企業融資如魚得水,而小微企業融資卻適得其反。
最后是銀行社會功能的認識問題。許多銀行認為,銀行作為企業,必然要追求自身經濟利益。但從社會學或者社會發展的層面看,銀行還是分配和調劑資金資源,來維持經濟社會運行的組織。對銀行而言,這兩種功能不能偏廢,不能單純強調利潤、盈利和安全,忽視了維持經濟社會運行的職能。實際上,銀行的這一認識觀忽略了銀企關系中企業第一性的問題,是企業的發展需求帶動了銀行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包括三農在內的小微企業獲得好的金融支持,社會經濟大環境不佳,銀行業就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貸款風險被誤讀
對于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的控制,也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小微企業的風險大。
雖然單個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比大企業高,但小微企業數量龐大,使銀行有很廣闊的選擇范圍,如果慎重選擇,風險其實并不高;而且中小企業成長快,現在支持它們即是支持未來的客戶;同時,中小企業利率回報高,以建行為例,如果加上中間業務,中小企業貸款綜合收益率達35.9%,單位貸款綜合稅后利潤相當于大企業貸款的2.98倍。此外,發展該業務還有利于銀行產品創新。
這就要求轉變銀行業的工作方式,不應該坐在家里等著小企業找上門來,而要主動出擊、尋找自己的目標客戶,最終挑選出比較優秀的小企業進行合作,未來可以制定出一套標準,進行批量操作。中國建設銀行在這一領域很早就開展了嘗試與對外合作,一是與新加坡淡馬錫公司合作,將東南亞“信貸工廠”的模式引入建行;二是與美國銀行合作,借鑒其“10萬美元貸款無需擔保”的技術和做法。目前,“信貸工廠”已在全國建成了數十家,可提供專業化、標準化授信。這種模式突破了銀行傳統的經營模式,真正實現了方便小企業客戶的“一條龍”服務?! ?/span>
更新融資觀念
一般而言,銀行選擇目標客戶的通用標準包括:企業合法經營,企業老板作為創業者要講誠信、不沉迷于個人享受,產品關系到國計民生,發展方向是國家鼓勵的,生產方式是無污染的等等。
對小企業而言,因為銀行面對的是海量信息,所以不太容易選擇。所以從真正為小企業服務的角度出發,銀行業要改變運行規則,改變貸款發放的內部限制。首先要轉變觀念,相信只要選擇了經營狀況好的優秀小企業,貸款就能償還。其次,對于小企業、農戶缺乏抵押物、也無法擔保的情況,可以嘗試做行業聯保,比如幾個農戶互相擔保,或者由村委會推薦優秀農戶擔保,或者由行業機構做擔保。
從區域來看,有個統計結果也很值得關注,那就是西部地區的小企業貸款不良率較低。而通常認為貸款不良率應該低的東部地區的小企業,統計數字顯示反而較高。
原因就在于,西部地區的小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是能夠生存下來的都是老企業,一般會經歷二三十年的發展,而且這些企業不是流動經營,而是坐地式發展,且非常講信用。恰恰是東部地區的小企業,比如安徽的小企業主,可能是來自浙江、江蘇,廣東的小企業主可能來自福建,人員流動性強。坐地經營的優勢就在于,由于企業的家人和家業都在當地,因此企業信譽與還貸意愿非常強,最終,這也成為選擇小企業發放貸款的一個標準。目前建設銀行投資的村鎮銀行已開始采用這樣的標準,建行村鎮銀行推出了信用額度下的循環貸款,小微企業和農戶不需要抵押和擔保即可獲得信用貸款支持。事實上,自2007年3月中國第一家村鎮銀行在四川開業至今已有6年。來自銀監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已批準設立村鎮銀行達1534家。
村鎮銀行面對的主要是小微企業和農戶,需要引進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讓農村、讓小企業留住資金的改革。新的形勢需要銀行業深入反思,調整、改變過去以大客戶為主的信貸文化,從觀念和思路等層面入手,積極開拓現有市場,服務小微企業客戶。
從村鎮銀行支持小微企業的經驗看,十八大以后,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三農”發展和擴大內需的成敗,資金支持是重要因素。銀行作為社會組織,應著眼于整個社會科學發展,改進信貸文化。提倡新型融資觀念:社會主義社會提供的是人人獲得平等發展的機會,大家都有權利得到社會的幫助和支持,弱勢群體更應得到社會的幫助。商業銀行應基于生存發展潛力。對城鎮化、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越是社會發展重點的對象,銀行應越給予重點支持。因此,當前商業銀行應更新信貸文化,創新銀行信貸產品,解決好小微企業融資,有效支持城鎮化的科學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