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分析稱阿里相關產品風險及監管仍受質疑
本報訊 (記者周宇寧)國內小貸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獲得里程碑式的進展。據悉,首單基于小額貸款的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近日已獲批,而阿里小貸則成為首個吃螃蟹的小貸公司。但業內人士指出,阿里小貸的這種融資模式目前監管政策相當模糊,風險難以控制。
7月8日,深交所公告稱,“阿里巴巴1號-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將在深交所綜合協議交易平臺掛牌轉讓。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公司與阿里小微信貸合作推出的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號-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募集總額度為20億~50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阿里小貸推出的資產證券化產品本質上是一種次級債。資深小貸從業人士蕭婄對記者表示,這次資產證券化對于全國小貸公司有著里程碑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拓寬了小貸公司融資渠道,以及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
據了解,融資杠桿向來被視為是小貸公司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而阿里小貸嘗試的這種資產證券化產品,為“求錢若渴”的小貸公司帶來一線曙光。蕭婄指出,這等于是小貸公司的一種加杠桿行為。但目前面臨幾個政策和法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發債的風險如何控制、一旦發生信用風險后如何處置以及由誰來監管這個產品。“小貸公司發債風險很難控制,其他行業發債,至少還有資產抵押,小貸公司發債是純粹的信用,只能靠母公司或者大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擔保。”
他指出,銀行等金融機構發行次級債,都是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而對于小貸公司來說,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并未有明確的政策措施配套,像阿里巴巴這種有實力的大公司,出了風險還可以由集團來兜底,但其他小貸公司沒有這么強大的股東背景,就存在很大風險。“這種模式或者很難復制。”
名詞解釋
資產證券化,指的是將缺乏流動性的資產,轉換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自由買賣的證券的行為。基于小額貸款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則是以小貸公司發放貸款形成的債權為基礎資產,打包賣給券商或資管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進行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