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占領一方的小貸機構,盈利能力不輸在全國展業的消費金融公司。
撰文 | 子卿
出品 | 消費金融頻道
小貸機構作為傳統金融機構的補充,與銀行、消費金融機構競爭時通常會被認為處于劣勢。加上利率下行等監管政策,盈利空間也被大規模壓縮。
近期地方性小貸機構佐力小貸公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十分亮眼,去年僅凈利息收入約2.18億,凈利潤約1.27億。以2020年消費金融公司業績為例,利潤在1億以上的僅有7家,佐力小貸賺錢能力超過了湖北消費金融、尚誠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等大部分公司。
利潤超7成消費金融公司
佐力科創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佐力小貸”)成立于2011年8月18日,是一家地方性小貸機構,也是浙江最大的持牌小額貸款公司,2015年港股上市。
佐力小貸近期公布的2021年業績顯示,2021年間其凈利息收入為2.17878億元,除稅前利潤為1.73163億元,年度利潤及全面收益總額為1.27698億元。與2020年相比,凈利潤減少了14.88%,但公司權益股東應占利潤增加5.66%,為1.16億元,目前總資產為26.51212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利潤在1億以上的消費金融公司僅有7家,分別為招聯、興業、馬上、中銀、中郵、捷信和海爾消費金融,佐力小貸的盈利能力超7成消費金融公司。
佐力小貸的主要業務是向浙江省湖州市和杭州市的客戶提供貸款,市場份額占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60%以上。主要產品分為兩類,即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包括農業貸款、科技型企業信用貸款及其他中小微企業貸款;個人貸款包括個人經營、消費、創業及其他貸款;互聯網貸款。佐力小貸的客戶主要包括從事三農、從事各種行業的中小企業及微型企業。
從財報來看,企業貸款和零售貸款是佐力小貸的主要貸款類型,分別發放10.16232億元和16.11615億元,其中批發和零售、制造、建筑、農業、林業畜牧業及漁業等行業是佐力小貸的主要放貸場景,放貸總占比為28%,互聯網小額貸款僅為2784.3萬元,占比僅為1%。
按照抵押物類型來看,保證貸款是佐力小貸發放總額最多的貸款類型,為25.96837億元。佐力小貸純信用類貸款較少,主要貸款類型為保證貸款和抵押貸款,后者貸款種類有一定兜底性質,一定程度上能降低逾期率。佐力小貸主要提供短期貸款,大部分貸款期限為六個月至一年。
小貸機構發力普惠金融
受制于監管部門對于互聯網小貸牌照、開展業務的注冊資本金門檻和貸款利率的強管控,在純信用的線上貸款領域,小貸機構已經不是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的敵手。
在普惠金融的政策下,在地方涉農、涉小微企業貸款的線下業務開展中,一些小貸公司已經走出差異化道路,盈利能力不輸全國性的消費金融公司。據了解,專注于三農信貸的翼龍貸就曾表示,其貸款的95%都流向了農戶手中,并且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除佐力小貸外,新三板掛牌的信源小貸、鴻豐小貸都有不俗的成績。
鴻豐小貸去年營業收入約為8903.77萬元,同比增長11.22%;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5050.361元,同比增長11.11%。鴻豐小貸的主營業務為向中小微企業及“三農”提供貸款服務,公司以“助推小微、服務三農”為經營方針,主要為海寧當地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三農”用戶提供信貸服務。
信源小貸也是一家專門發放小微貸款的公司,去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業收入約為2605.84萬元,凈利潤約為1868.21萬元,同比凈利增加14.88%。信源小貸是海南首家小額貸款機構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放貸對象限制在海南省的中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以及“三農”客戶。
我國2005年試點小額貸款公司,主要就是為服務于三農、中小微企業,2010年開始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許多小貸平臺涌入其中放貸,反而背離了設置其初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2020年中國小額貸款機構數量為7118家,較2019年的7551家減少了433家;小額貸款機構從業人員數為7.22萬人,較2019年的8.08萬人減少了0.86萬人。
如今隨著監管部門的強介入,小貸機構數量和從業人員減少,剩下的小貸機構的身份定位越來越明晰,即為搞活地方中小企業,服務三農行業。而從各地方頭部小貸公司的業績看來,將地方用戶服務好,盈利效果也十分可觀。
相比較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小貸機構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股東以及銀行的拆借,融資渠道有限,資金成本高,因此在全國性業務上小貸機構沒有優勢。但在地方小微企業和三農用戶上,小貸機構因為能夠承擔更高的風險以及對客戶資質的認定更為寬泛,更能吸收到被銀行排除的客戶。再加上普惠金融的政策加持,小貸機構開展業務還能夠拿到相應補貼,也能從側面降低成本。
同時地方小貸機構由于深耕當地多年,對于當地的小微企業以及三農用戶更為了解,可以更加深入的推出針對性的貸款產品,因此更能夠獲得申請者青睞。
如今小微貸漸熱,連消費金融公司也在謀求小微貸產品,相較于消費金融公司單個借款上限為20萬,以及借款必須用于消費方面的限制,小貸機構則更加靈活,不僅單個借款上限可達50萬,借款用途限制更低,因此在小微貸領域小貸機構的優勢也越加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