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互聯網
通信、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金融業務和高科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風險隱患。近年來,利用電信和網絡進行的金融詐騙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犯罪分子的伎倆不斷更新,令人防不勝防,消費者一旦掉入“陷阱”,就會面臨少則數千,多則上萬,甚至更高金額的財產損失。為提高銀行業消費者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本欄目現將近年來不法分子常用的20種金融詐騙伎倆進行揭示,提請廣大消費者加以防范和識別,確保財產安全。
1、假冒公檢法詐騙
犯罪分子假冒公檢法撥打受害人電話,以事主身份信息被盜用涉嫌洗錢犯罪為由,要求將其資金轉入國家賬戶配合調查。
2、假冒醫保、社保詐騙:
犯罪分子假冒社保、醫保中心工作人員,謊稱受害人醫保、社保出現異常,可能被他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錢、制販毒等犯罪,之后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以公正調查,便于核查為由,誘騙受害人向所謂的“安全賬戶”匯款實施詐騙。
3、假冒海關逃稅詐騙
犯罪分子假冒海關執法工作人員撥打受害人電話,以事主涉嫌逃稅為由,要求其將稅款轉入詐騙人賬戶。
4、解除分期付款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專門渠道購買購物網站的買家信息,再冒充購物網站的工作人員,聲稱“由于銀行系統錯誤原因,買家一次性付款變成了分期付款,每個月都得支付相同費用”,之后再冒充銀行工作人員誘騙受害人到ATM機前辦理解除分期付款手續,實則實施資金轉賬。
5、包裹涉銀行卡詐騙
犯罪分子假冒公檢法工作人員撥打受害人電話,以事主包裹內被查出幾十張或者上百張銀行卡為由,遭海關查扣,稱其涉嫌非法買賣銀行卡犯罪,要求事主將錢轉到國家安全賬戶以便公正調查,從而實施詐騙。
6、偽裝銀行工作人員存款貼息詐騙
詐騙分子偽裝銀行工作人員,以某某銀行正在以高額貼息攬存為幌子進行詐騙,誘騙客戶將錢存入指定銀行賬戶,給客戶出具虛假存款承諾書,誘使客戶透露個人信息,暗中通過多種手段將客戶資金竊取。
7、辦理信用卡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報紙、郵件等刊登可辦理高額信用卡的廣告,一旦事主與其聯系,犯罪分子以“手續費”、“中介費”、“保證金”等形式要求事主連續轉款。
8、偽裝銀行信用卡客服電話詐騙
詐騙分子利用改號軟件,將號碼偽裝成銀行信用卡中心客服電話,以可以幫客戶提高信用額度為由,要求客戶做一筆交易以達到提高信用額度的條件,誘導客戶利用手機輸入手機驗證碼、銀行賬號、密碼等個人隱私信息盜取客戶卡內資金。
9、貸款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群發信息,稱其可為資金短缺提供貸款,月息低,無需擔保。一旦事主信以為真,對方即以預付利息、保證金等名義實施詐騙。
10、虛構車禍詐騙
犯罪分子虛構受害人親屬或朋友遭遇車禍,需要緊急處理交通事故為由,要求對方立即轉賬。當事人因情況緊急便按照嫌疑人指示將錢款打入指定賬戶。
11、假冒領導詐騙
犯罪分子獲上級機關、監管部門單位領導的姓名、辦公室電話等有關資料,假冒領導秘書或工作人員等身份打電話給基層單位負責人,以推銷書籍、紀念幣等為由,讓受騙單位先支付預購款、手續費等到指定銀行賬號,實施詐騙活動。
12、假冒親友詐騙
利用木馬程序盜取對方QQ密碼,截取對方聊天視頻資料后,冒充該QQ賬號主人對其親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車禍”等緊急事情為名實施詐騙。
13、快遞簽收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快遞人員撥打事主電話,稱其有快遞需要簽收但看不清具體地址、姓名,需提供詳細信息便于送貨上門。隨后,快遞公司將送上物品(假煙假酒),一旦事主簽收后,不法分子再撥打電話稱其已簽收必須付款,否則討債公司或者黑社會將找麻煩。
14、彩票特碼詐騙
犯罪分子撥打“響一聲”電話或者群發短信,謊稱只需要向指定賬戶匯入錢款,即可為彩民提供中獎號碼。
15、釣魚網站詐騙
犯罪分子以銀行網銀升級為由,要求事主登陸假冒銀行的釣魚網站,進而獲取事主銀行賬戶、網銀密碼及手機交易碼等信息實施犯罪。
16、低價購物詐騙
犯罪分子通過互聯網、手機短信發布二手車、二手電腦、海關沒收的物品等轉讓信息,一旦事主與其聯系,即以“繳納定金”、“交易稅手續費”等方式騙取錢。
17、網購詐騙
犯罪分子開設虛假購物網站或淘寶店鋪,一旦事主下單購買商品,便稱系統故障,訂單出問題,需要重新激活。隨后,通過QQ發送虛假激活網址,受害人填寫好淘寶賬號、銀行卡號、密碼及驗證碼后,卡上金額不翼而飛。
18、復制手機卡詐騙
犯罪分子群發消息,稱可復制手機卡,監聽手機通話信息,不少群眾因個人需求主動聯系嫌疑人,繼而被對方以購買復制卡、預付款等名義騙走錢財。
19、訂票詐騙
犯罪分子利用門戶網站、旅游網站、百度搜索引擎等投放廣告,制作虛假的網上訂票公司網頁,發布訂購機票、火車票等虛假信息,以較低低票價引誘受害人上當。隨后,再以“身份信息不全”、“賬號被凍”、“訂票不成功”等理由要求事主在此匯款,從而實施詐騙。
20、中獎詐騙:
不法分子以“我要上春晚”、“非常6+1”、“中國好聲音”等熱播節目組的名義向受害人手機群發短消息,稱其已被抽選為節目幸運觀眾,將獲得巨額獎品,后以需交手續費、保證金或個人所得稅等各種借口實施連環詐騙,誘騙受害人向指定銀行賬號匯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