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作者:本報記者 胡萍
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非銀類金融機構利用自身特色及優勢開展金融服務。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以重慶為例,截至6月末,該市小額貸款公司“三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9.21%,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支持“三農”在保余額同比增長11.16%。當地地方金融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認為,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以及作為地方金融組織的融資擔保、小貸行業均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表明金融業支持鄉村振興在不斷擴面、深化、做實。一方面,鄉村振興金融產品讓農戶及農業產業獲得“及時雨”;另一方面,鄉村振興也為金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助力實現金融業與農業農村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那么,小貸公司、擔保公司未來該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鄉村振興效能?
堅持服務鄉村振興
“對于發展受限于資金不足的農村小微企業,我們的金融支持能幫助他們更快更好地發展。例如,云南有一家經營電動車的夫妻店,和我們開始合作時,只有一個小門面,現在已經擁有兩個大門店了,并且正在籌建第三個門店。”重慶小雨點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雨點”)CEO汪傳國告訴《金融時報》記者。還有一個典型案例,重慶九龍坡有一個養殖戶,養豬已有20年,去年因為市場波動損失很大,沒有多余資金購買飼料。小雨點的“生豬養殖貸”及時介入,幫助該養殖戶渡過難關。目前,小雨點的金融產品覆蓋鄉鎮6000個,累計放款超過200億元。
不同于小貸公司能夠直接發揮融資的功能,擔保的作用是搭建銀行與企業的“橋梁”,以提高企業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作為擔保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再擔保公司在鄉村振興過程當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重慶市融資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重慶再擔保”)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喻蘭鷹認為,再擔保一頭對接國家融資擔保基金,一頭連接區縣級政府融資擔保機構,主要起“穩定器”和“放大器”的作用,促進體系內合作擔保機構敢擔也能擔,把更多的金融“活水”引入小微和“三農”主體,真正幫助他們解決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
據了解,重慶再擔保合作的擔保機構與農商行共同推出“旅游民宿貸”,以“政府+銀行+擔保+產業協會”的模式,給農家樂和民宿經營者提供信用貸款,對當地美麗鄉村建設起到了助推作用。
前述負責人認為,不論哪種類型金融機構,在支持鄉村振興中一是要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定位,聚焦主業;二是進一步下沉服務重心,持續強化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的資金投放,服務好鄉村產業發展,探索鄉村建設和現代農業新模式,有效滿足廣大農戶金融服務需求;三是加強金融科技賦能,加快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領域的探索創新。
在西南大學智能金融與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定祥看來,金融在支持鄉村振興中可以發揮三大功能,即融資、融智及分擔風險。以融智為例,金融機構可以提供一些智力支持,包括提供投資咨詢,幫助農民銷售產品等非金融服務。
結合需求提供服務
王定祥提到的融智在一些公司中已有實踐。比如,度小滿設立領航員計劃,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據度小滿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朱白帆介紹,2021年的豐收節,“度小滿鄉村振興領航員人才培養計劃”正式啟動,通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的方式進行聯合式人才培養,培養縣域產業帶頭人,促進鄉村人才振興、產業振興。
“除了直接的資金支持外,我們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技術優勢也可以傳遞給農戶,幫助他們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汪傳國介紹說,“比如,我們通過打造科技產品提高產業數字化程度,給養殖戶提供智能養殖監控系統、給小商戶提供門店管理系統,幫助客戶提高管理效率;同時,這也能為我們的服務積累有效風控數據。”
王定祥認為,當前,金融支農支小政策初見成效,但是,對于處于創業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信貸可得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金融機構需要充分了解服務主體的需求,在此基礎之上提供服務。王定祥表示:“現在的需求呈現四方面變化,一是鄉村需求主體由單一轉向多元化,過去需求的主體多是普通農戶,現在農村產業主體已經多元化了;二是鄉村金融需求品種由單一轉向多元化,除了農業信貸需求、融資擔保、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外,還涉及信托、租賃等金融形態;三是鄉村金融需求規模由小轉向大、中、小并存;四是鄉村金融需求期限由短期轉向短期、中期并存。”
“三農”數字化水平有待提升
針對鄉村振興服務面臨的一些困境,王定祥提出,“三農”數字化水平相對滯后,未來金融服務供需雙方數字化能力和水平均有待進一步提高。在金融產品方面,需強化定制化、個性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加強信貸、擔保和保險的有效銜接;適應綠色農業、智慧農業發展新特征、新趨勢,開發適銷對路的綠色農業和科技金融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開展鄉村非金融業務,推廣農產品電子商城業務。
喻蘭鷹表示,接下來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充分發揮體系優勢,進一步擴面增量;二是找準著力點,進一步增強銀擔合作;三是優化科技金融,進一步助力體系發展。
汪傳國認為,金融科技在賦能鄉村振興方面大有可為,應繼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科技產品創新上加大力度,持續探索用科技金融去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服務更廣大的鄉村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