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部關于網絡小額貸款的監管辦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自11月2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到昨天意見反饋正式截止。在整整1個月的時間里,這個征求意見稿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叫停”跨省業務開展
與傳統小貸不同,網絡小貸突破了地域限制,向全國互聯網用戶提供貸款,加之后期“現金貸”亂象的出現,2017年11月2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整治辦下發特急文件《關于立即暫停批設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通知》,叫停了網絡小貸牌照的發放,而當時市場上共有網絡小貸牌照249張。
征求意見稿中要求,小額貸款公司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應當主要在注冊地所屬省級行政區域內開展;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小額貸款公司不得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對極個別小額貸款公司需要跨省級行政區域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審查批準、監督管理和風險處置。
業內人士認為,企業想要跨省開展網絡小貸業務甚至是向全國展業,如果沒有一定的風控能力和科學的管理能力,頂層監管部門肯定不會考慮批準。
注冊資本金門檻提高
此外,引人關注的是,征求意見稿對經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的注冊資本設定了10億元的門檻,跨省開展業務的公司為50億元,且對注冊資本的要求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
過去對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審批和監管一直落在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身上,一些地區對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的門檻要求雖然高于傳統小額貸款公司,但注冊資本金普遍不高,有的只有5億元。有媒體統計過,目前,全國開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公司注冊資本金達到50億元的,不超過5家。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從注冊資本金上看,對整個從事網絡小額貸款的公司來講,從業門檻都是大幅提高,那些以聯合貸為主要業務、規模較小的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生存空間將大大縮小,不少面臨轉型或退出。
個人貸款金額設限制
征求意見稿還對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開展提出了要求,如對自然人的單戶網絡小額貸款余額原則上不得超過人民幣30萬元,不得超過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該兩項金額中的較低者為貸款金額最高限額;對法人或其他組織及其關聯方的單戶網絡小額貸款余額原則上不得超過人民幣100萬元。
網絡小貸公司未來只能做供應鏈末端的分銷商,100萬元以上的供應鏈金融貸款業務可能導給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放款。征求意見稿通過限制放貸的資金額度,進一步使網絡小額貸款業務向低收入個人、小微企業開展借款業務,回歸“普惠金融”的本質。
小貸向消費金融轉型
征求意見稿對網絡小貸業務的整改給出了3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未取得跨省級行政區域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經營資質的小額貸款公司,應當將跨省級行政區域網絡小額貸款余額和貸款戶數控制在存量規模之內,并有序壓縮遞減、逐步清零。
新規落地后,隨著網絡小貸公司的整改,短期內市場上資金供給會減少,但長期看,市場還會有新的主體進入,可能會通過并購或整合形成更大的網絡小貸運營主體。正式文件出臺后,如果門檻沒有過多的調整,那么許多公司就要作出是否退出網絡小貸業務市場的選擇。
事實上,許多互聯網巨頭已經布局消費金融領域,注冊了消費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和助貸業務,成為網絡小貸公司轉型最大的可能。接下來,網絡小貸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之間會面臨很大的競爭。綜合新華社
|